谁也拦不住,我要去南京

2020-06-29 233503

这不是谁说的,是一位院士说的。

院士在国内某城做一个项目,两三年推动不下去。到南京来了一趟,立刻决定将整个项目搬走。当地政府自然不愿,百般劝说,院士说了句,“谁也拦不住,我要去南京。”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唐勇20多年来专注攻关高性能聚烯烃材料催化剂技术,获得一系列中国和国际发明专利。为了技术项目落地,他全国到处跑。3年前,与南京江北新区新材料科技园接触,在出差间隙,坐在虹桥火车站咖啡厅里,双方达成协议。当天晚上园区帮着联系工商注册,第二天中午,就拿到了营业执照,成立了公司。

“求贤若渴,专业,高效。”这是唐勇对南京的评价。

两三年来,南京新增四五百家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引进几千家科技型企业。可以想见,很多项目暂时甚至三五年内都难以见成效。但这丝毫不影响南京以“若渴”的心情去追求。

回放2020南京创新周主题大会,浩瀚的星空下,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常进走上舞台正中央。这位世界顶尖的宇宙暗物质“捕手”慢慢叙说,“探测暗物质粒子,究竟有什么用,说实话我也说不清楚。”曾看过对他的报道,报道说常进第一次看到团队根据卫星探测数据绘制出伽马射线天图时,泪水汹涌。突然,脑海中就回荡起那个旋律。没错,就是许巍那首《蓝莲花》,“没有什么能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

创新是什么,定义无数种。创新的本质,应该是对过去的改变,对未知的探究。这是深植于人类基因的天性,唯此人类才能不断超越边界,始终走在前进的路上。

非常时期,创新尤其难。一方面要千方百计稳住经济,社会的稳定包括创新投入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增速;一方面要腾出很大的精力和资金来推动不知何时才能开花结果的创新。

2020创新周高光亮相,再次传递一座城市的信心和决心:创新的南京一定大有可为,南京的创新必将大有作为。

“我国正迎来科技成果转化黄金期,真心去做才能抓住机会。”胡煜是中国科大的计算机学士、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人工智能博士、高盛集团的策略师,像胡煜这样具有深厚理工背景的华尔街精英,在南京也不鲜见。他们现在最醒目的身份是创业的新南京人。

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选择南京“破圈”,选择南京“跨界”。“能继续做课题,又有股权,说不定很快实现财务自由。”